產業現況與未來十年人才發展趨勢
當前產業正朝向自動化和智慧製造發展,未來10年將更強調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及數位轉型。人才需求將聚焦在具備跨領域知識,並能靈活應用新技術的專業人員上。
產業目前採取的策略包括加強與學術界的合作,推動雙軌制教育,並強化在職訓練及再教育課程,以確保現有員工能夠適應技術變革。此外,也透過內部培訓和外部招募來滿足技術人才需求。
符合未來需求的人才類型與重要職能
未來人才的需求將著重於能夠靈活應用AI工具及具備批判思維的專業人員。
三項重要的工作職能:
1. 自動化系統整合工程師:需具備系統整合能力、機器人編程、感測器應用與網絡安全知識。
2. 人工智慧及機器學習工程師:需掌握資料分析、演算法設計及機器學習模型開發,能應用於智慧製造流程中。
3. 數位轉型顧問 (銷售業務):需具備企業流程優化、數據驅動決策及變革管理能力,能指導企業在數位轉型中的戰略和實施。
與大專院校合作培育人才的策略與案例分享
目前全國超過50%的技術高中和80%以上的大專院校已設立達明機器人訓練中心,運作的宗旨為利用既有的學校資源,在不增加學校教學與行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負擔下,縮短學用落差。
從產業常遇到的問題,透過 Problem-based learning 與建構式教學法作為課程與教學設計的核心。
以這一次達明獲得國發會技職力100企業代表的產學合作計畫「AI機械手臂跨域應用 – 產訓技術聯盟PBL專題式學習計畫」為例:
以【臺大智慧製造跨域整合人才培育聯盟】為合作對象,聯盟以臺大為中心學校,結合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以及淡江大學,於2022年開始執行每學年的教學計劃,迄今總計共直接培育194位學生,並持續增加中。
1. 協助國立臺灣大學建置「機器人實作實驗室」,提供實體場域使學生具備實務操作能力,並與教授合作開設PBL課程,透過遠距教學方式和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淡江大學課程共授,不僅降低教學成本,更可將資源最大化。
2. 於寒、暑假舉辦「機械手臂種子助教培訓課程」,提前訓練每學期的課程助教,長遠目標為讓助教、教授們能夠獨立授課,並由達明機器人培訓中心提供技術支援及其他教學配套方案規劃。如此更可以強化三校聯盟間的合作交流機會,透過課程、實作、研習活動將計畫擴散,強化種子人才培育效能。
3. 於各學期與教授共同講授「智慧機器人應用與實作」學分班,結合AIOT、AI、協作型機器人、機器視覺與擴增實境技術應用,透過多樣化的課程設計,使學生能夠及早見習產業環境。不論是實體或是遠端上課的學生需於學期中進行各組別專題報告,並於學期末將學期中的專題內容實現,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於各產業間的應用想法、創意,實踐不是只有空想的理念,更可以避免學用落差。
4. 安排達明機器人總公司參訪活動,讓同學們能夠更直接的認識協作型機械手臂,透過與工程師面對面探討技術問題的方式,激發更多對於機械手臂的應用想像與創意。參訪活動不限於選修課程的特定科系學生,也開放其他相關系所參訪,藉此讓更多學生能夠認識協作型機械手臂,激發更多不同產業間的應用想法。
5. 學生若對於課程或是機械手臂的使用有任何疑問,可以透過通訊軟體、培訓中心官方網站留言等方式及時詢問講師,學習0時差。
然而針對技術高中這一塊,除了一直與台北市政府、台中市政府、高雄市政府與國教署多年來一直合作的智慧製造教學中心相關教學、公民營、師資培訓的活動,達明更於今年於北、中、南設立了AI協作型機器人的檢定考場,進行一系列的課程與認證,一樣將產業的應用直接設計成一系列的課程與實作認證,是最貼近產業需求的學習歷程。
企業支持人才培育的資源投入
達明機器人培訓中心是專責在全世界產學合作的單位,單位內投入了各領域的專責人才,包含教育研究專長、硬體機構專長、軟體專長、自動化導入及行銷。
在這樣的人力配置下,更能專心的運用每一年達明所投入的硬體、軟性的服務來支持人才培育。
如上提到的,宗旨主要是在不影響第一線教育同仁的工作負擔下,協助學校教育縮短與智慧機器人產業的落差,最直接的軟性服務包含: 課程與教學設計、教室規劃、教案撰寫,既有的課程如何快速導入機器人的知識節點、雙師課程的師資協助、種子教師的培訓等。
技職人才培育面臨的挑戰與未來趨勢
學用落差仍是技職人才培育上最大的挑戰,以智慧機械的領域為例,這樣的落差來自於業界的變化太快,從工業2.0、工業4.0、物聯網,甚至是這兩年快速落地的 AI,這樣的快速變化和課綱的調整,速度是很難對上的。
現階段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結合各領域的專家及產業代表,擬定了業界人才所需的職能發展基準,然而,這樣的基準如何落地於技職學校教育中,會是需要政策上由上到下的支持。
政府可提供的進一步支持
智慧機械除了軟性的課程教學等,目前在各縣市最欠缺的人是硬體上如何讓資源共享可以最大化,一個中心的設備光自身學校就有點不敷使用,要讓周圍的衛星學校也能妥善的共享這些硬體資源,會是需要這些計畫最實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