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智慧機械-【彰化縣水五金產業發展協會_張家烈理事長】

智慧機械-【彰化縣水五金產業發展協會_張家烈理事長】

讓產業與教育同行,走出水五金的新路

彰化的水五金產業是台灣製造的根。從早期的家庭代工、手作打磨,到今日的自動化加工、智慧設備,這條路我們走了幾十年,也見證了產業的變化與堅持。現在,我們正面臨新的考驗——國際碳中和趨勢、少子化衝擊、AI技術崛起。

過去靠技術與勤勞能撐起工廠,如今要走得長久,必須再加上「數據」與「永續」這兩股力量。國際市場越來越重視ESG與碳足跡管理,產品若要出口歐洲、美國,勢必要符合環保規範與節能要求。這對中小企業來說,是壓力也是契機。

目前是「新時代的轉骨期」。工廠不只是要會做東西,更要懂得用數據看工廠、用永續看未來。協會這幾年推動能源管理、碳盤查與智慧製造輔導,就是希望幫助會員廠走得更穩、更遠。

未來的工廠樣貌,跟以前學徒時代完全不同。機械會說話、系統會記錄、資料會分析,企業需要的不只是能「操作」的人,而是能「理解」整個流程、能用科技解決問題的人。

水五金產業現在最缺的,是三種人才:
一.是懂得「製程與數據並重」的智慧製造人才,能看懂報表、能調整參數、能用分析改善效率;
二.是有「綠色思維」的環保工程與能管人才,能幫企業建立碳盤查制度、節能流程;
三.是能結合「設計與行銷」的品牌新血,把傳產的產品用設計語言說給世界聽。

硬實力固然重要,但現在更看重軟實力——像是跨部門溝通、邏輯判斷、主動學習。因為技術可以教,但態度和思維才是決定能不能走長遠的關鍵。

這幾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找人難,留人更難。
現在的年輕人重視工作環境與學習成長,企業不能再等人上門,而要主動走進校園,讓學生看到產業的價值與未來。

最困難的是學校課程與產線需求間仍有落差,學生畢業進入職場後,常要再花半年以上適應。這不是誰的錯,而是教育與產業節奏不同步。

協會因此推動「產學實作基地」,邀請師生進廠觀摩、實習,也鼓勵業師進校授課。雙向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更快熟悉現場,企業也能提早發掘人才。
留才的關鍵不在待遇,而在成長。
當企業願意帶、願意教,年輕人就願意留下。

我一直相信,人才是產業最重要的投資。彰化水五金協會願意持續投入資源,讓年輕人看見產業的價值。

我們提供實習場域、開放廠區導覽,也鼓勵會員廠出資贊助技能競賽與專題計畫。這些努力,都是希望學生能親眼看到「工業不是冰冷的」,而是充滿創造力與成就感的。

政府這幾年推動許多產學合作計畫,我認為未來可以再加強三個方向:
一是協助學校更新設備與軟體,讓學生用到和業界相同的工具;
二是設立產業導師制度,讓有經驗的師傅與學生配對,傳承技術與價值觀;
三是加強地方型人才聯盟,讓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不只是一次活動,而是長期關係。

最後,我想對年輕朋友說:
傳產不等於落後,工廠也不只是生產的地方。這裡有創新、有技術,也有機會。只要你願意學、願意挑戰,水五金產業永遠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