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機器人時代來臨,職涯如何調整與選擇
近來各種趨勢顯示,有許多工作將被AI或人形機器人取代,某些職業即將消失。可能在學校耗費數年養成的技術能力,不再有其價值。莘莘學子與家長、老師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選擇科系,沒有人能預測,過幾年畢業後投入職場的時間點,會不會又產生重大變化。
若試著反向思考,尋找不會被機器人取代的職業,直覺上「機器人工程師」是正確的方向。
人形機器人看似蓬勃發展,但現階段受限於電池續航力、靈巧手抓握能力等技術瓶頸,短時間內在製造現場或許難以實現。技術上相對穩定、且已經在各行各業實際應用的工業機器人,是更為理性的選擇。台灣在工業機器人的設計製造,很遺憾落後日本歐美等先進國家,機器人設計方面的職缺不多(有意者倒是可以往國外發展)。不過在系統整合的應用領域,則一直處於缺少人才的情況。因此學習工業機器人,也就是機械手臂的程式撰寫、系統模擬應用等技術,將更具職場競爭力。
簡單地說,台灣產業不缺「如何做」機器人的人才、缺的是「如何用」機器人的人才。
FANUC如何投入工業機器人的人才培育
做為全球領先的工業機器人製造商,原本FANUC對客戶、系統整合商等合作夥伴,就具備完整的教育訓練系統。從機械手臂的基本操作、程式撰寫、位置教導,到近來熱門的數位雙生技術–模擬軟體,甚至加上視覺、力覺、AI等,FANUC都有完善的講師、教材、與訓練設備。
向學校推廣時,最常遇到的就是設備經費不足的問題。以符合WorldSkills競賽規格的FANUC教育套件Education Cell來說,破百萬的購入成本確實是個沉重負擔。所幸近年來政府在學校投入許多資源與經費,加上部分校友的捐款貢獻,目前大多數工科相關的高職、科大、普通大學已經逐漸購入FANUC的機器人,投入教學與競賽。
同時,FANUC為全國技能競賽「機器人系統整合」職類、工科技藝競賽「機器手臂技術」職種的贊助商,提供設備、技術人員與業界的專業知識,目的在使選手比賽爭取榮譽的學習過程,日後能與業界需求接軌。具體舉例來說,上述競賽都是選手二人一組,負責電腦模擬的選手與負責手臂實機的選手,就像機器人自動化系統整合商的團隊一樣,需要密切合作才能完成任務。在對學校的各種培訓活動時,FANUC除了個別技術,更著重選手們的分工與配合,以面對客戶專案的同等標準,提供務實的時間分配方法。
學校表示,FANUC機器人的運作穩定不易故障,性能優越,若希望在競賽取得領先、或銜接業界的實際需求,FANUC絕對是優先選擇。只是設備台數仍嫌不足,希望政府等相關單位能提供補助資源,讓同學能分配到更長的實際操作時間。
人才培育只是過程,重點在於讓人才投入業界
在既有的教育體制中,過度重視升學、教職人員資訊封閉的環境下,或許會使培育人才的方向走偏。因此需鼓勵學校多與製造業界接觸,瞭解產業的自動化人才需求,從參訪、交流的過程中,讓業界的專家提供建議,共同找尋具體實行的對策,切勿流於形式。
有時因為資訊來源太少,無法得到客觀理性的評價,產生認知錯誤。其實培養人才的教育界,就像選擇設備產品的客戶一樣,多做功課多比較,才能正確判斷。
學校培育出人才,最後讓同學適才適用、貢獻業界,才是讓台灣產業進步的動力來源。人才在職場歷練後成為專家,再將經驗回饋給學校,形成正向循環,是機器人人才培育的永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