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產業往高性能與高附加價值趨勢發展
塑膠工業為我國重要製造業,以經濟部統計資料台灣塑膠產業業者約 7,750 家,產值約近四千億元,從業人員約 15.5 萬人,是製造業第三大產業。塑膠產業成品用途廣泛,可支援各項產業的關鍵或週邊零組件,為經濟快速發展所不可或缺的產業。
隨著科技的發達及產業的進步,塑膠製品無所不在,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品,從一般消費者使用的民生塑膠,如塑膠袋、輸送管、包裝容器,到輕量化高強度的產業用塑膠,如車用塑膠、工程塑膠,再到與人體生技及電子零組件有關的精密塑膠,如果人類沒有塑膠將無法生活。綜觀技術發展趨勢,目前塑膠產業正朝向高性能生物分解性塑膠、生醫高分子材料、奈米複合材料、環保塑膠及高機能性複合材料等高性能及高附加價值的材料發展。
數位化、跨領域等複合型人才備受青睞
首先,隨著數位化轉型的加速,製程聯網收集現場參數、具備運用數據分析、雲端運算和 AI 學習技術的專業人才,將成為企業爭相招攬的對象。其次,跨領域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能結合不同領域知識和技能(如塑膠技術與科技應用、塑膠回收再生循環經濟、塑膠技術工程與科技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將受到市場的青睞。智慧化、低碳化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創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等綜合性技能,將成為未來產業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內部自我培訓、外部聯合資源培育人才
近年來塑膠產業經營環境處於變動情勢態樣,先是美中貿易戰爭及我國未能加入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衍生關稅成本之壓力,供應鏈重組及部份去中國化之分散生產議題不斷;同時由於網路通訊、數據運算及 5G 技術之進步,AI 人工智慧及智慧製造、創新商業營運模式等數位轉型需求強烈;再加上塑膠減廢、廢塑膠再生、節能減碳及碳中和、碳盤查、碳關稅之趨勢,塑膠產業之升級轉型、提升競爭力,為目前必須解決之課題。應對未來的人才需求,企業設立內部人才培訓計劃,增進員工的數位技能和跨領域知識。此外,積極與大專院校、技術財團法人合作,開展聯合培訓計劃、實習項目和專業課程,提前發掘和培育人才。
創新開發、數位化、智慧化及低碳化職能趨勢
為了符合未來的人才發展趨勢,企業需要以下三項重要的工作職能。首先是創新與產品開發,企業必須投入高值化、差異化及獨特性之研究開發,運用創新思維,開發新產品和創新服務模式,並推動市場拓展行銷以創造商機。其次是產業數位轉型與智慧化,能夠使用先進的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將AI應用於商業決策和流程優化,並導入數位轉型與科技管理,運用AI 智慧學習的經驗和能力,推動企業的營運分析及發展預測。最後是產業低碳化及減塑,為因應國際環境保護及節能減碳之趨勢,企業必須實施塑膠減廢,廢塑膠回收再利用,減少製程中之碳排放,並規劃執行碳盤查、碳中和及因應碳關稅等措施。
企業參訪、學生實習及研究開發合作案例
塑膠製品產業已經與大專院校展開了緊密的合作,除辦理大專院校之企業參訪觀摩活動,如亞東科大參訪聯賓塑膠股份有限公司衍生學生實習合作;近年來教育部辦理產業學院計畫,由企業與大學共同設計專業課程,並提供實習機會,讓學生在真實工作環境中學習和實踐,提前適應職場需求。企業另充分運用政府輔導資源,如小型企業創新研發中心、塑橡膠製品產業數位轉型輔導計畫,與學術機構合作開展研究項目,推動研發創新和技術移轉應用,促使塑膠製品產業升級轉型提升競爭力。
獎勵企業投入師資、資金與設備培育務實人才
為了培育未來的優秀人才,企業願意投入大量的資源。例如提供獎學金、研究資助和培訓經費,支持學生和學者的學習和研究,提升學生的實務能力及學者的新技術、產品的研發。企業還會派遣專業技術人員到校擔任兼任講師或顧問,分享產業實務經驗和專業知識。同時提供實驗室、設備和技術平台,供學生和研究人員使用,以提升實驗和研究成果。政府就願意投入資源培育人才的企業給予獎勵,以茲鼓勵更多企業投入。
提升並倡導技職教育的價值和定位
技職人才培育面臨著諸多挑戰。應重新檢視並重建技職教育體系,重塑台灣製造業人才培育典範,提升與倡導技職教育的價值和定位,課程需不斷更新以跟上行業需求,藉此培養具備實務與創新能力之優質人才,成為帶動產業發展及提升產業研發與創新之重要支柱。
目前技職人才短缺,過去傳統技職日漸萎縮,反而是民生類科如餐飲、觀光、設計科系如雨後春筍般的崛起,進而導致過去撐起台灣經濟奇蹟的工業類人才迅速衰退,現在有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外賣運送職場,造成人力不當的配置,影響製造產業之就業市場。此外,傳統教育體系與產業需求不完全匹配,導致畢業生需要較長時間適應職場。
政府支持、產學合作培育畢業即就業人才
政府應提供更多資金支持技職教育和產學合作計劃。制定和推行有利於產學合作的政策,鼓勵企業和學術機構共同培育人才。加強教師的培訓,提升其專業技能和教學水平,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技術變革和市場需求。
企業積極參與教育和培訓計劃,提供實習和工作機會,讓學生能夠在現場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增進學生對於產業實務面之瞭解,結合理論與實務,培養技職生具備解決產業問題之能力。
最後,希望學校依產業人力需求進行特色辦學,讓企業投入集團內的專才培育,一方面降低政府教育資源的浪費,二方面讓學子能夠學用結合,提升其實務操作能力,畢業即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