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智慧機械-【東台精機股份有限公司_林文旺營業技術經理】

智慧機械-【東台精機股份有限公司_林文旺營業技術經理】

緣起

筆者畢業於高雄工專機械科。當年的專科教育重視實務訓練,透過車、銑、磨、焊、量測…等紮實課程,培養出能直接投入工廠的技術人才,這種做中學的養成,使得許多畢業生能立即進入製造業,成為台灣製造業的中堅。然而,數十年後的今日,台灣的教育資源卻逐漸傾向半導體產業,傳統製造業的基礎教育投入相對薄弱,因筆者工作之故,有機會在兩岸看到技職教育的發展狀況,就實務能力養成台灣與對岸已經出現了顯著差距。

台灣技職教育的轉向

台灣在 1980 至 2000 年代,仍有明確的技職體系,培養大批機械、電機、電子科系的學生,支持汽機車、工具機、精密機械等製造產業。然而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轉型,教育政策逐漸將資源集中在高科技領域,特別是半導體與電子資訊。這樣的轉向固然帶來台灣在晶片設計與製程上的全球競爭力,但也造成基本的製造業能力逐步流失。年輕世代對傳統機械加工與製造技術的認識不足,進一步加劇台灣製造業人才斷層隱憂。

對岸的教育模式與資源投入

相較之下,大陸在過去二十多年間,從「世界製造工廠」的定位逐步轉向「自主技術與自有產業需求」。筆者今年參訪華南理工大學工程訓練中心,深切感受到其資源投入與訓練項目的完整性。該中心的課程不僅包括傳統的機械製造工藝,更將訓練架構擴展到:

▲工程材料與機械製造基礎

▲成型工藝基礎(雙語教學)

▲CAD/CAM/CAE 原理與應用

▲機電一體化與生產系統設計

▲現代加工技術實驗(含數位化與自動化)

▲材料成型技術系列

▲新興產業應用(如無人機、3D 列印、自動化設備)

這樣的架構,使學生能同時掌握理論與實務,並與各學院(交通、汽車、電力、外語等)相互結合,達到跨領域培養。重點是,這些課程並不僅停留在書本與模擬,而是透過實務操作學習,真正建構一個製造業所需的即戰力養成場域。(如下幾張照片是筆者參訪華南理工大學工程訓練中心所拍攝的)

技術能量的分野

透過比較,可以看出台灣與對岸在製造教育上的核心差異:

▲教育定位:

台灣:逐漸集中於半導體與電子產業,基本製造教育的重點削弱,尤其是在先進的製造技術能力應用方面。

對岸:強調全面性製造能力,從傳統機械延伸至新興產業應用。

▲資源投入:

台灣:資源有限,傾向菁英式培養,缺乏廣泛基礎製造人才的支持。

對岸:大學與產業結合緊密,投入實驗設備、跨學院課程,確保學生具備多樣化製造能力。

▲產業延伸:

台灣:製造能力逐漸依賴進口設備與少數龍頭廠商,重點發展產業鏈相對單一。

對岸:強化本土技術鏈,培養從基層到研究端的完整人才梯隊。

製造業與未來發展的關聯

製造業是任何產業的基石。半導體再先進,也需要曝光、蝕刻、封裝、測試…等製程設備與各式載體元件;新能源產業(電動車、儲能設備)更離不開加工、成型與自動化製造。對岸工程訓練中心的架構,正是為了讓學生具備足以應付不同產業挑戰的製造基礎。未來不論是無人機產業、航太發展,或是醫療器械與精密加工,都能在這些基礎之上延伸。

而台灣若過度仰賴半導體的優勢,卻忽略製造教育的基礎建設,將可能面臨「高端產業領先、基礎能力不足」的斷層風險。這不僅會影響產業升級,也會使台灣在全球製造供應鏈的角色逐漸弱化。

結語

兩岸技職教育呈現明顯差異:對岸以完整課程與跨領域結合,快速培養製造業即戰力並強化產業自主;台灣則逐漸偏向高科技產業,忽視基礎製造技術的養成,導致製造力逐步落差。

未來,台灣應重新檢視技職教育定位,強化製造基礎,同步導入自動化、智慧製造與新興產業需求。具體對策包括:政策面將技職納入產業戰略、推動產學合作與示範基地、課程融合傳統加工與數位技術、建立智慧製造競賽與認證體系,以及結合中南部聚落成立人才中心。唯有如此,方能縮短兩岸在製造教育能量上的差距,並確保台灣產業競爭力不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