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熱產業正加速發展,仍須克服土地、鑽井人力與地質挑戰
臺灣地熱產業正處於萌芽興盛期,隨著政府公開更多地熱資源調查資料,許多案場也隨之進入開發階段,預計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將陸續完工併聯發電。然而,產業發展面臨幾項關鍵挑戰。首先是具開發價值的土地取得,其次是高品質且經驗豐富的鑽井人力與機具稀缺。這些挑戰直接影響案場開發進度與未來的發電效能。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地熱環境以變質岩為主,其地質特性與國外主要開發地質不同,這使得近年來新興的AI應用與數位轉型技術,難以完全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因此,產業的成熟與發展,必須透過每個調查與開發案,穩紮穩打地進行地方溝通、累積技術經驗,並逐步升級設備。
地熱產業需跨領域專業緊密合作,涵蓋技術、管理與溝通等多面向整合
地熱產業的人才需求橫跨多個領域,是一項高度整合的專業。從上游的地熱資源調查、鑽井工程設計與施作,到中下游的水土保持、建廠機電、水質處理、地下儲集層監控等,都需要不同專業人士的協力合作。除了工程技術面,地方溝通、法規研析、財務會計等專業能力也同樣重要,各個環節都必須像齒輪般緊密配合。
地熱產業規模有限,需隨發展逐步建立完整的人才培育體系
目前台灣的地熱發電產業仍處於萌芽期,已併聯送電的電廠規模仍小,還不足以支撐專門針對地熱領域(特別是鑽井技術)的系統性人才培育機制,須待未來發電規模提升後,產業界才能有更多的資金、人力,及資源進行加強人才徵聘及培育的系統。現況來說,地熱發電需要的人才分散在不同機構單位,外在又有科技產業對人才的磁吸效應,因此如何有效接觸並吸引這些專業人才投入地熱產業,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課題。長遠發展上,除了從個別案場開發建置過程培訓種子人才之外,未來更應積極建構一套完整且基礎的技術人才培育系統,為產業建立穩固的人力根基。
- 地熱發電產業的人才依專案進程分成開發企劃人員、鑽井工程人員、電廠建置及營運人員。
- 開發企劃人員: 專案管理、法遵(對應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公共關係及地方關係(對應媒體、NGO、電廠周遭利害關係人等)、財務
- 鑽井工程人員: 地質專業、鑽井工程團隊
- 電廠建置及營運人員: 電力電氣、自動控制、電機設備、冷凍空調、管路專業人員
鑽井工程為地熱產業瓶頸,待產業規模化後方能培養與留住專業人才
目前的瓶頸在於鑽井工程團隊,其他各類人才則分布在其他產業,需要地熱發電產業像光電或風電產業有明確規模化的前景後,自然就可以吸引到相關人才進入。
鑽井工程團隊中的中高階司鑽團隊主要是需要對於機械、物理、流體力學、岩石特性有綜合瞭解,可結合機械及地質專業的人才,由於鑽井現場大多位處偏遠,現場偶爾會有高溫或有害氣體的風險,關鍵工程階段會需要較長工時配合,因此在就業市場上相對於都會型的工作是比較不易徵才,原則上未來需要以較高的薪水培養或留才。這個方向還是回到規模化的議題,比照離岸風電規模化的路徑,未來若有大規模地熱發電案場的開發案,就更有機會培養此類專業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