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業轉型的臨界點:醫療科技與AI推動的新紀元
面對現今科技與醫療技術的快速演進,產業正處於一個「結構重組與價值再定義」的關鍵時刻。隨著生成式 AI、雲端服務及邊緣運算的突破,醫療領域出現前所未有的創新應用與數位轉型浪潮。從智慧醫院的病理影像判讀、臨床決策輔助系統,到遠距照護、病歷資料交換及即時影像診斷平台,這些技術正重塑醫療現場的運作樣貌。然而,科技的躍進若要真正落地,仍須仰賴政府、產業與學術界的緊密協作,並在「法規性」與「適用性」間找到平衡,使創新技術能於實際臨床場域中進行驗證與導入,協助第一線醫護人員解決真實問題。唯有讓技術不只是「可行」,更是「可用」與「可信」,台灣的醫療創新才能在國際舞台上穩健前行。
二、AI時代的人才新定義:從知識競爭到思維整合
在 AI 能力不斷演進的未來,知識的取得將不再是競爭的唯一關鍵。AI 將成為龐大的知識中樞與行動執行者,能夠在瞬間分析海量資料、生成報告並輔助決策。相對地,人類的價值將更聚焦於「思維整合與創新判斷」。
其關鍵能力至少包括三項:
- 第一,「跨領域經驗與溝通協作」,能理解工程師、臨床醫護與管理者三方的語言,成為整合橋樑。
- 第二,「縱整思考力」,不僅能解決局部問題,更能從系統觀點洞察整體脈絡,提出具前瞻性的創新方案。
- 第三,「解決問題導向」,即便在資料不全或資源有限的情境下,仍能快速定義核心問題並設計可落地的解方。
因此,這些特質正是 AI 無法輕易取代的核心能力,產業迫切需要的是人才與 AI 高效協作、同時具備人文素養與倫理思辨的「複合型人才」。這類人才不僅要懂技術,更要懂人才能掌握關鍵技能。
三、雙重挑戰:在AI浪潮與少子化壓力下的再平衡
通往未來人才的培育之路並不平坦。我們同時面臨結構性與功能性的雙重挑戰。
首先是結構性挑戰:台灣的少子化問題日益嚴峻,技職教育的學生人數逐年下降,導致市場供需失衡。許多企業雖有大量職缺,卻難尋兼具專業技能與產業適應力的夥伴。這不僅是「量」的問題,更是「質」的缺口。未來產業所需的跨域型人才仍稀缺,尤其在醫療科技領域,結合醫學知識、資訊工程與資料科學的人才更是難求。
其次是功能性挑戰:AI 的快速演進讓基礎與重複性工作被自動化取代,企業對人才的期待也同步提升——從操作執行者轉變為能駕馭工具、進行創新決策的思考者。這使得人才培育的時間與深度需求同步拉長,但學校與產業間的銜接卻往往不足,無法在短期內培養出符合現場即戰力的高階人才。
四、產學共育的實踐模式:從教學課堂到臨床場域
身處產業的第一線,我們深刻體會到「人才」始終是創新的核心推力。為了培育未來的專業人才,企業不僅需要開放更多資源,更要重新思考「教學即產學」、「學習即實踐」的合作模式。除了安排業師進校授課、提供業界最新案例與技術職能外,也透過寒暑假見習、企業實習、專題共創及建教合作等方式,讓學生提前進入真實場域,驗證課堂知識是否與產業實務相符。這不僅能縮短學用落差,也能幫助學生提早探索職涯方向,培養跨職能協作與持續學習的能力。
五、建立人才循環生態:政府與教育的策略支點
展望未來,AI 與人類的關係將更緊密,教育與產業的邊界也將日益模糊。學校不再只是知識的供應端,而是與企業共同解題的實驗場;企業不再只是招募人才的終點,而是培育與再教育的起點。唯有透過產官學的系統性合作,建立可持續運行的「人才循環生態」,才能在快速變動的科技浪潮中穩定前進。當教育現場能培養出理解臨床語境、具資料素養並能與 AI 並肩作戰的青年時,台灣的醫療產業不僅能在全球舞台上保持韌性,更能以創新驅動人本,實踐「科技為人、醫療為本」的終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