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器材產業的挑戰與轉型策略
台灣醫療器材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整體規模相對較小。相較於一般消費性產品,醫療器材具有較長的生命週期,並高度重視產品安全、臨床驗證與法規遵循。因此,產業多以成熟技術為基礎,重視跨領域的科技整合,而非一味追求尖端創新,呈現出穩健發展、逐步突破的特性。
隨著全球醫療科技迅速演進,產業對整合能力與跨域合作的需求日益提升。然而,台灣業者在資源與專業人才相對有限的情況下,若無法及時推動轉型與創新,將面臨在全球競局中逐漸被邊緣化的風險。
未來三至五年,醫療器材產業的發展趨勢勢必需要面對國際監管變動、數位轉型、永續發展以及人工智慧等關鍵議題。面對此趨勢,企業唯有以開放創新的思維迎接挑戰,由經營者與高階團隊帶頭推動數位化轉型、強化人才培育、導入新技術並調整商業模式,方能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引領企業邁向國際市場並穩健成長。
醫材產業關鍵人才能力需求
面對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具備跨域學習能力、能整合多元知識與技能的人才將成為關鍵。特別是在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環境中,能夠橫向串聯、有效整合內外部資源並推動計畫執行的專案管理人才,將更具競爭優勢。
舉例而言,中小型企業若欲組建AI應用團隊,受限於資源與規模,無法如同大型企業般快速投入並擴展市場,因此更需要具備策略眼光與協調能力的專案管理者,帶領團隊發展多元應用場景,靈活因應市場需求。此外,能夠精準掌握公司內部優劣勢、靈活調整策略並善用外部專業資源者,將有助於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降低風險、提升效率。
綜合而言,未來醫材產業最需要具備以下能力的人才:
硬實力:專案管理、資料分析、多元知識技能、法規與品質管理知識。
軟實力:跨域溝通、系統思考、問題解決、適應變革與學習能力。
唯有兼備策略視野與執行能力的人才,才能在變動快速的產業環境中,協助企業穩健轉型、開創新局。
國際化人才培育的挑戰與策略
人才培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國際化人才的短缺。許多擁有堅實技術實力的企業,因缺乏具備國際視野與行銷能力的人才,難以有效將產品推向海外,對以出口為主的醫材產業而言,將嚴重影響國際競爭力。所謂國際化人才,不僅是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國際經驗與全球市場思維,能協助企業因地制宜拓展市場。
此外,創業家精神的不足也是一大挑戰。台灣人才普遍較少展現冒險嘗試與主動開創的特質,缺乏積極爭取國際機會的動能,無法催生更多創新與市場突破。
另一方面,近年因國外工作簽證政策收緊,出國留學與海外實習的機會減少,亦導致具國際歷練與跨文化溝通的青年儲備人才逐漸減少,進一步削弱了產業在全球布局上的能量。
整體而言,國際人才培育亟需從教育端、企業端與政策面多管齊下,強化海外經驗累積、提升風險承擔與問題解決的訓練,方能因應未來全球化競爭的挑戰。
深化產學合作與國際人才培育
面對醫材產業的快速發展與日益複雜的高階研發需求,公會認為產學合作應更早、也更深入地介入人才培育階段。未來期盼推動「分區產學專班」,結合「產業研究園區3.0」的整體規劃,不僅透過「產學共創」機制,借重高等學府的研發動能,也讓學生在學期間即能透過業師指導、實作演練與現場實習,進行早期的職涯探索與技能養成,從而有效縮短學用落差、並創造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的正向循環。
在我們公會內,已有許多會員企業投入大量資源來協助人才培育,包括提供實習機會、專題指導、設備與材料支持,甚至提供臨床試驗環境與驗證機會。這些行動不僅讓學生獲得第一手的研發與製造經驗,也有助於企業發掘未來的潛力人才。
此外,國際學生問題也值得我們正視。許多來台就讀的學生擁有相當高的潛力,我們不應只將他們視為勞動補充。未來的教育政策應朝向系統性培養國際人才的方向發展,通過語言輔導、實習媒合與留台就業支持等制度設計,幫助他們成為醫材產業鏈中的長期戰力。這將對產業的國際化與永續發展帶來顯著的助益。
政府政策加值推動跨領域人才培育
最後,我們建議政府在推動技職教育與產學合作計畫時,能夠提供更多的激勵措施,例如場域建置補助、企業參與的稅務減免,以及簡化中小企業產學合作專案的流程,以激勵更多企業的參與。 展望未來,我們希望技職教育不僅能夠培養純粹的技術人才,更應該強調創新、溝通與實務問題解決的能力。只有具備跨領域能力的人才,才能夠真正在未來的醫材與生技產業中發揮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