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產業數位與永續轉型挑戰趨勢
當前紡織產業正處於數位與永續轉型關鍵期。數位化、智能化與自動化技術快速導入,結合AI創新應用,有效提升產品設計、打樣與供應鏈效率,帶動智慧製造發展。國際市場高度關注ESG永續目標,推動業者採用環保素材與節能減碳製程,邁向綠色製造體系。未來三至五年,AI創新技術將深化應用於品質控管、預測分析與自動化流程,進一步驅動產業升級。然而,產業亦面臨關稅政策、中國傾銷及匯率波動等挑戰,對以品牌代工為主的台灣企業構成壓力。因應趨勢與挑戰,業者須強化產品附加價值、發展差異化市場,並善用政府與產學研合作資源,積極拓展新南向與歐洲等潛力市場,以強化全球競爭力。
紡織產業跨域人才需求與核心能力
面對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趨勢,紡織產業急需具備「科技力、永續力與國際力」的跨域人才。在技能與素養方面,需熟悉數位工具、AI工具應用、ESG永續概念與循環設計,並具備語言能力與國際市場敏感度。職能上,硬實力包括紡織專業素養、數據分析、綠色材料研發與生產自動化技術;軟實力則強調問題解決、創意思維、快速學習與團隊協作能力。能因應市場變化,整合設計、製造與行銷部門資源。未來的關鍵人才,將是能在傳統工藝、科技、永續 與 經濟效益之間取得平衡,推動企業實現綠色數位轉型的核心推手。
東豐纖維多元資源投入產學合作與人才培育實踐
東豐纖維積極與鄰近技職院校及公私立大學研究所合作,推動多元產學交流。合作形式涵蓋每年超過10場次的廠區參觀交流、業師授課,以及由企業命題、學生解題的專題研究,讓學子提前深入企業運營,實踐解決真實問題。此外,透過資源循環再生與智慧化產模組建構等產學合作專案,培養學生的實務解決能力。同時提供安排長、短期實習,幫助學生熟悉職場文化,降低企業培訓成本,促進職涯探索。另,與校方共設產業專班,結合業師授課,提升課程與產業需求接軌;共同分享創新研發中心資源,推動技術突破。這些合作模式有效縮短學用落差,提升學生就業率與留任率,培育具備創新力與適應力的優秀人才。未來將持續強化AI應用、永續發展及國際市場導向課題,實現雙方共榮發展。
為培育未來紡織專業人才,東豐纖維持續積極投入多元資源,深化人才培育合作。首先,積極協助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及推動各項紡織研發專案,促進理論與實務結合。其次,派遣具豐富實務經驗的業師進校授課,分享最新產業趨勢與技術,提升教學品質與實務連結。此外,提供先進材料與生產試驗設備,讓學生親身操作與實驗,增強實務能力。企業亦開放場域作為實習與實驗基地,使學生熟悉產線流程與職場文化。同時,積極支持產學合作專案及新創技術競賽(企業出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透過多方資源整合與學界形成良性互動,培育符合未來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推動紡織產業持續創新與發展。
紡織人才培育挑戰:學用落差與跨域能力缺口
在培育未來紡織專業人才的過程中,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學用落差。由於產業快速轉型與技術日新月異,學校課程難以及時更新,導致學生所學與企業需求存在差距,影響人才即戰力。此外,缺乏具備跨領域整合能力的複合型人才,難以應對數位化、永續發展及國際市場等多元挑戰,也成為重要瓶頸。另一方面,學生及家長對紡織產業認知不足,職涯吸引力有限,導致人才招募與留任困難。這些挑戰限制了人才培育成效,影響產業長遠發展。為突破瓶頸,需強化校企間溝通與協調,持續優化課程與培育模式,並透過實習、參訪等多元交流,提升產業形象與學生參與度,方能培育出符合未來需求的紡織專業人才。
健全產學合作政策推動傳統產業轉型與人才永續發展
針對長期未受關注的傳統產業,政府部門應加大力道強化資源投入,以協助其轉型升級與人才永續發展。首先,支持大專校院開設跨領域與創新課程,對應數位轉型與永續發展的實際需求。其次,健全相關法規與獎勵機制,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產學合作,擴增實習機會與研發資源。第三,推動校企共建研發平台與試驗場域,加速創新落地與技術應用。此外,應強化產業趨勢與人力需求資訊的統整與共享,協助教育端實時掌握市場脈動,精準調整培育方向。最後,促進國際交流與產學聯盟,培養具全球視野與競爭力之專業人才。透過多元且系統性的政策支持,政府可深化產學協作,為傳統產業注入持續創新與發展的關鍵動能。
深化技職教育產學合作與跨域人才培育 現階段技職教育在人才培育方面已逐步強化實務導向與產業連結,但仍面臨課程內容與產業需求脫節、學生認同度不高等問題。建議未來應深化「校企共構、學用合一」的教學模式,加強跨域整合課程,如結合數位科技、永續設計與產業實務,提升學生即戰力。同時,應推動更多企業參與教學設計與師資培訓,縮短學用落差。技職教育也應重視國際視野的培養,鼓勵海外實習與跨國合作。展望未來,技職體系不僅是傳統技能培訓場域,更應成為創新人才與產業轉型的重要推手,引導學生走向多元而具前瞻性的職涯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