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民生科技與循環經濟-【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_林煌山副總經理】

民生科技與循環經濟-【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_林煌山副總經理】

永續發展當道,聚焦經營尋找創新與數位發展專業人才

受中美關係緊張、俄烏戰爭及通貨膨脹影響,以及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困境,對紡織業來說既是困境也是轉型轉機。企業除了需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也須確保所有生產流程與產品符合最高等級的健康與環保標準,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提高生產力,善盡企業愛護地球的本分,是永續經營的重要發展重點。

此外,台灣紡織業目前亦面臨勞動力成本增加、環保法規更加嚴格與國際市場高度競爭的挑戰,企業除了需重新檢視內部現有的資源、現制及經營風險外,近年興起的生成式AI,更在紡織業造成一波數位轉型浪潮,以打造全新的人機協作模式及提供品牌最佳方案為標的,在環保、生產、經營與數位發展等面向達到極致平衡。

因此,未來十年間,紡織業將從傳統的勞力密集產業,逐步轉型成智慧製造的高效能企業;人才發展趨勢亦趨向創新與數位發展靠攏,將大量需求「數位化與智慧製造」、「綠色紡織與永續發展」、「材料科學與環保材質研發」及「永續品牌經營管理與行銷」等跨領域與跨文化的專業人才。

人才發展挑戰與多元機會

隨著全球紡織產業的快速轉型與創新,紡織人才的培養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石。然而,這一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與多元機會。在技術日新月異與市場需求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如何為產業發掘並培養具備紡織專業知識、實務經驗與創新能力的人才,成為企業與學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挑戰一:技術進步帶來的知識更新壓力

紡織產業正加速邁向智能化、綠色化與永續發展的新時代,如綠色紡織材料的研發、人工智慧在生產管理中的應用,以及智慧製造技術的廣泛推行,讓產業面貌煥然一新。然而,這也帶來了一個明顯的挑戰:傳統紡織教育課程往往難以及時更新以匹配產業變化,學生在學校所學的技能和知識可能已經無法完全滿足企業的需求。

此外,產業界要求的人才不僅需要具備傳統的紡織工藝知識,還需掌握數據分析、自動化控制、環境評估等多領域能力。對學生而言,這種跨學科能力的培養難度較高,而對企業而言,則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對新進員工進行再培訓,才能達到理想的人才標準。

挑戰二:實務經驗的缺乏

實務經驗是紡織人才進入職場並快速融入的關鍵。然而,由於設備、資源和場地的限制,許多大專院校的紡織相關專業難以提供充分的實務訓練機會,尤其是在高端設備和工業級生產環境中的實操經驗,學生接觸的機會更為有限。

這種實務經驗的不足使得許多畢業生在進入職場後需要較長的適應期,無法立即為企業創造價值。對於急需用人的企業而言,這種情況進一步加大了人力資源的挑戰,特別是在面對高競爭力的市場需求時,更顯得捉襟見肘。

多元機會:產學合作創造雙贏

為了有效解決上述挑戰,產學合作被認為是解決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環。許多企業與學校通過共同設計課程、提供實習機會以及推動合作專案來幫助學生提早適應職場需求。這些合作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將學術知識應用於實際操作中,還能讓企業提前挖掘潛力人才。

長短期實習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方式之一。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以直接進入企業的真實工作場域,參與實際的生產或專案,從中學習紡織產業的流程與細節。例如,一些企業推行師徒制的一對一指導模式,讓學生在實習期間能夠獲得針對性的學習和培訓,大幅縮短學校教育與產業需求之間的差距。

此外,產學合作還可以帶來知識與技術的雙向交流。企業可以通過與學校的合作,將最新的技術需求與市場趨勢反饋給學界,促進課程設計的優化。同時,學校則可以利用企業提供的實務場域與資源,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甚至開發出具產業應用價值的新技術與新方法。

宏遠積極深耕校園與國際專班人才

為了培育企業未來所需的人才,宏遠企業積極推動校園產學合作與國際育成專班,致力於將學術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多年來,宏遠先後與多所大專院校合作,包括實踐大學、勤益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嘉南藥理大學、元智大學及亞東科技大學,攜手規劃完善的四年制長期實習計畫以及靈活的暑期短期實習專案。這些計畫不僅讓學生在學期間深入產業實境,提前適應未來的職場需求,還提供企業一個發掘並培養優秀潛力人才的機會。

近期,宏遠更與中信科技大學攜手合作,共創國際專班,以更高規格的實習與培訓模式應對國際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高度需求。該專班不僅為每位海外學生量身訂製職涯發展藍圖,還導入師徒制的一對一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在實際工作場域中獲得個人化的指導與成長。此外,專班設立了多元化的專業培訓計畫,涵蓋綠色紡織、智慧製造、機電整合與永續經營等前瞻領域,進一步提升學員的專業技能與就業競爭力。

透過這些校園產學合作與國際專班,宏遠成功建立起一個互惠共贏的平台,學生能夠累積實務經驗並為未來職涯奠定基礎,而企業則能提早接觸並挖掘適合的人才,創造產學雙贏的局面。同時,這些努力也展現了宏遠在人才養成上的遠見與社會責任,為企業永續經營與社會發展注入更多活力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