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民生科技與循環經濟-【台灣富綢纖維股份有限公司_莊燿銘董事長】

民生科技與循環經濟-【台灣富綢纖維股份有限公司_莊燿銘董事長】

台灣紡織產業將因競爭與景氣不振進行重整,廠商規模縮小、整併趨勢明顯

台灣紡織產業未來會有一個很大的企業重整,紡織產業屬於兆元產業,很多成衣廠都在海外,留在台灣的紡織業屬於中上游的廠商居多,從石化、原絲、假撚、織造到染整,中國大量低價傾銷對台灣產生很大的競爭力影響,因為通膨的關係,台灣在運動上的景氣比較差。就算景氣回到長的循環,但是留在台灣的製造業工廠規模會逐漸縮小,所以有些工廠會互相結合、合作、整併都會發生,變成一條龍,大者恆大的情況就更為明顯。

紡織產業需多元人才,疫情後企業經營模式快速轉型,過去方式不再適用

就紡織產業而言,需要的人才很多元,業務人才、設計開發、行銷企劃、工廠現場紡織人才、機械人才都很需要。富綢已經智慧化,目前已經在建置5G,人才則以外訓或是現場就近訓練為主。疫前是比較慢速的時代疫後是快速演進的時代,因為有很多經營模式改變,以前的企業已經不能做為未來企業的借鏡。台灣是個承受很多不同的國際政經勢力,因為科技的關係面對很多發展迅速的羈絆,導入AI後技能的改變、思維模式的改變。從兩個方面來看,現場工程師/技術人員在維修及調整機台部分的SOP建置了很多相關影片於資料庫中,以前建立都是書面的,現在只要戴上眼鏡就可以在現場進行機台維修/調機時,直接用語音與客戶對話溝通、也可以將需要的資料直接叫出來,或是直接傳上雲端平台給我們的生成技師,所以我們的技師不一定要在現場,直接用於遠端溝通的部分;另一方面在驗布訓練,驗布也是一種高難度的工作,布在跑有一定的速度,所以工人要習慣看見瑕疵,這是需要訓練的,同時驗布是個耗費體力的工作,目前已經有AI自動驗布系統,因為速度不如預期,所以逐步演進中,所以我們仍然需要需要現場人員。當然現場也有資深人員帶著現場人員訓練,但是效果尚須改進,所以我們將瑕疵拍攝成相片教材,用於訓練及考試。

學生應具備理性思維與開放心態,單一人才難以適應快速變遷的產業發展

學生要有理性的思維及開放的思想,正如斜槓,學生時期關注的興趣要多元不要狹窄,例如現在電子廠也會聘請人文科系的學生,因為想法的不同,思維模式也不同,會決定你學習的點及影響做事的模式,工科人和理科人、文科人都不一樣,甚麼比較好並不一定。公司有很多不同性質的工作,不管是現場工程師或輔助工程師的後勤單位,文科的人對事情的理解及運作與理科的人是不同的,看事情的程度也不一樣,在整體公司的發展上就會比較多樣化。未來的學生不管學的是甚麼,人文科學的灌輸是相當重要的,未來沒有單一人才,因為社會改變如果不改變生涯規劃就會很狹窄。對學生要有不同領域的訓練,例如AI,分為兩種,如傳統大數據分析的AI,另一種就是生成式AI,這兩個部分每個產業都用得上,只是如何運用及應用領域不同。富綢一開始用於業務部作為銷售的輔助、現場工人使用於排程的部分、辨認系統的瑕疵等,都是大數據分析只是應用於不同層面,在物料設計及產品開發系統等尚在研究中。又如ESG人才應該在學校有基本的養成,進入企業端更容易融入職場。

結合公協會資源,擴大專班合作

與亞東合作專班,提供實習職缺、企業參訪、業師投入,學生都有不錯的表現,站在企業的角度會希望學生畢業後繼續留任,目前學生留下高達六至七成機率。每學年聘用1-2位學生,因為人少所以我們用心帶,留下的機率高,所以也算是一種成功的模式。因為聘用的實習生少公司會有較佳的輔導照顧、薪資待遇也較好,晉升的速度甚至會比一般的技術員更快,固定專班合作希望可以持續,廣設專班相當有必要。可以充分利用公協會的力量,將會員廠的資源及需求集中起來一起來做專班,考慮與南向的專班合作,目前配合勞動部移工留才久用政策。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礎,這是企業本身應該努力去經營的,培養人才也屬於公益的性質,除了幫自己也幫社會。

學生應提前做好職業準備與心理調適,提早了解產業需求,避免畢業後迷失方向

學生實習期間很重要,這期間較無工作負擔,科技大學在學期間若無心理上溝通與就業的準備,有學長姊走過的路會影響畢業生對未來職業的預期。20年前的三專五專畢業後理工科多數往工廠發展,但普遍現在的大學生甚至父母親希望孩子往科技廠走。乍看之下水電工很辛苦但都是屬於高薪產業,物以稀為貴,基本上也要專業度夠。只是多數人對產業別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覺得做工不好。不浪費父母付出的學費及政府資源,學生在畢業前學習基本工作能力、就業前心理準備減少學生進入職場的適應難度很重要。業界很願意與學校配合,做職前的產業說明、提供實習的機會,讓學生提早做準備。學校、科系的定位不清楚,相對的學生定位也不清楚,進入職場需要摸索很久,花很多的時間,企業培養人要花更多的成本。每個學校的特性不同所合作的產業也是不同,兩邊都在耗費時間。日本學校從三年級開始就已經開始找工作,為就業做準備,反觀國內的學校多數是畢業後才開始找工作,學生提早做好心理準備,學生一畢業就知道自己想從事何種行業,對於就業就不會抗拒與排斥。

學校應設計彈性學制,與企業需求接軌,明確定位特色課程,提升競爭優勢

建議學校的學制上應作彈性的設計,政府投入更多的資源和企業共同來培育人才,目的讓學校的學程和企業的需求可以深層接軌,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見得是自己所用。台灣有很多流浪博士,如果有很多新的課程設計或是彈性的作法,課程的師資不一定要專任可以聘請這些博士,讓他們有發揮的空間。當然學校的聚焦還是很重要,重點課程發展項目,特色及定位都是非常重要,定位清楚,增加競爭優勢,讓企業想到需求就會想到哪家學校,可以相互運用。學校就像企業,企業有很多部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因為發展情形而需要做整併,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