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人才正逐漸老去,加上少子化,產業存續面臨危機
從1980開始在台灣或是去國外深造歸來,培養出許多、非常優秀的半導體、資通訊、精密機械、及鋰電池研發及製造的人才,這些人才是目前國家最重要的資產,然而這些創造出台灣目前經濟奇蹟的人才卻已經開始邁入老年。加上台灣面臨嚴重少子化的問題,由於出生率的降低,預估在2070年台灣人口會從目前的2340萬減少到1497萬,加上各行各業都產生技術及產業的傳承的問題,年輕的繼承人看到長輩辛苦的工作經營,紛紛表示轉跑道或不繼承的意願,這些都將造成嚴重的產業存續問題。
國家經濟需均衡發展,疫情後重視建立完整供應鏈,避免過度依賴他國供應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必須均衡的發展而不能偏重某些特定的產業而已,由於國際政治情勢因著全球疫情的改變,各國政府皆開始思考如何建立其完整之經濟體系以防造成不必要之國安問題產生。當疫情期間小小的一個口罩就造成許多不必要之人員傷亡,所以各國必須重新思考如何有一個完整之產業體系才能免於過於依賴他國供給所造成的問題。
我們的鄰國-中國,在一種計畫經濟及不合理政府補助獎勵下所造的產業結構,造成所有自由國家經濟體無法與其競爭,紛紛倒閉或轉向中國生產,然而其居心叵測的一帶一路戰狼經濟也深入到世界各個角落,造成各國產業發展上甚大之阻攔。
技職教育與產業發展脫鉤導致人才短缺
在如此複雜的產業環境下,如何走出一條穩健的產業發展道路實在越來越具挑戰性,過去可以專心地致力於產業技術的發展,現在也要兼顧到地緣政治及人工智慧的發展,專制與民主在競爭,人與人在競爭,人與電腦也開始競爭了。
技職教育及人才的培養一直是產業發展的推動力,在20多年前教育部大力的推動將技術學院升格為科技大學,技職學校也因而面臨學生來源的問題而大幅減少,工廠內所需要之基本技能人才嚴重缺乏,只有仰賴內部訓練及外籍員工來補足,這是一個與產業脫鉤的政策。
重視技職人才培養,與業界合作設計課程,提升學生就業技能和人力資源
推動技職教育並符合未來國內產業發展之需求,科技大學應著重於技職人才之培養,與一般大學有所區隔,著重與產業各個領域相關人才的培育,積極的瞭解產業人才的需求來設計課程,並邀請業界講師來授課訓練,學校老師也經常與業界共同探討問題並共同研究解決的方案,教育部只要提供資源,不要僵化的規定課程的名稱及內容,而讓學校與企業密切的合作來規劃出適合未來學生就業時所需的技能課程,簡單的說就是從企業(終端客戶)的角度來規劃技職教育的內容及方向,一者學生未來就業技能的養成提早發生,二者職場人力資源也將更為充裕,將不會有人找事、事找人的問題。
人工智慧興起,加速產業發展,學校提供跨領域課程,讓學生獲得全面知識
過去2-3年人工智慧的興起造成產業的加速發展,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才正要開始,與當年微軟的Window相當類似,所有在職場的人都應該知道如何去使用它來加強工作的效率,學校也可提供這類的課程讓學生早日學習並善加利用。
在歐美先進的大學已經將學院與學院、科系與科系的門打開,學生一進學校後自己依據自己未來的生涯規劃來決定要修那些課程,因為在任何的產業上沒有一個專業知識可以全部涵蓋所有的技能及知識,都是要跨領域的知識,至於修那些特定課程所需具備的知識可以向學生詳細說明,如此學生可以從課程中學習到最多的知識。
技職教育應強化英文、財務分析及管理技能,以領導團隊提升效益
除了本國語言,英文說聽寫是非常重要的語言技能,台灣是一個以外銷為導向的國家,與外國人的互動是一件無法避免的事情,清楚正確的表達非常的重要,可避免不必要的困擾。
在職場上財務報表分析是一個必須具備的技能,營業額、成本及利潤無論是經營企業或從事任何工作都是要具備的觀念,但是在台灣技職教育中卻忽略了這一個技能,以至於有些人只會做工作卻沒有成本及利潤的觀念,往往就無法將工作最佳化,非常可惜,沒有財務觀念的工程師就不是一位最佳的工程師,更不用說個人的投資理財也必須知道如何解讀投資標的的財務表現。
最後要說的是在台灣高科技廠的職場人力資源體系,往往技術人員會轉向管理職位,然而因缺乏管理的知識以至於無法發揮群體的加乘效應,甚至只會用能力比自己差的人以維持其領導體系,1+1>2是必須透過好的領導統御來產生,管理的訓練也是技職人員訓練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技職教育需考量環境變化、產業發展趨勢推動跨領域多元學習
總之,大環境的變化、地緣政治的影響、中國製造產業不公平的競爭、如何突破台灣技職體系的僵化現象而創造出與企業密切合作的教育訓練制度、善用人工智慧來加強工作效率、跨領域的教育、英文技能的提升、分析財務報表的能力、及領導統御的能力都是未來技職教育中需要思考的要素,以產業專業人士的角度提供給諸位技職教育的工作者做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