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智慧機械-【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機械產業人才培育推動委員會_林建佑會長】

智慧機械-【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機械產業人才培育推動委員會_林建佑會長】

機械產業數位轉型與跨領域人才需求

台灣的機械產業正經歷快速的數位化和智慧化變革,尤其在工具機、精密機械及自動化設備…等方面。然而,面對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及自動化技術的崛起,產業需加快轉型步伐以應對國際競爭。

隨著智慧機械技術的發展,未來的專業人才需要掌握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及自動化系統集成技能。此外,機械工程師也需具備機電整合、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等跨領域知識,來應對複雜的技術挑戰。隨著技術快速變遷,技職人才需要持續學習和更新技能,以跟上技術前沿。

目前機械產業普遍採取產學合作方式,因應數位化轉型,並鼓勵跨領域的技術合作。對外推動與大專院校合作、設立專班及實習計劃,加強學生的實務技能和產業適應能力,同時對內推動智慧工廠建設,利用數據驅動的生產流程優化,提升運營效率。

智慧機械核心人才的三大培育方向

隨著智慧機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未來所需的人才將集中在以下三個核心領域。首先,智慧機械系統設計工程師負責智慧機械系統的設計與集成,包括機械結構設計、控制系統開發及數據分析,要求具備深入的機械設計、電子控制及數據分析能力。其次,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工程師將專注於處理大數據和開發機器學習算法,這對於提升生產效率和預測市場需求至關重要。最後,智能製造技術專家則專注於推動自動化和智能製造技術的應用,需要掌握自動化技術和機電整合知識。這些職能不僅需要技術專業能力,還需要具備創新思維和持續學習的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產業需求。

智慧機械人才的實務培訓與職場適應力培養

規劃技職能力深化課程,以智慧機械技術發展為架構,建構跨群科的人才培育課程,導入業師授課與產業實作技術,搭配證照訓練,以期減少學用落差現象,每年暑期與工具機公會及花蓮高工合作辦理職能深化課程,從探索、規劃、授課、檢討,期待提升學生具有高職畢業符合產業職場需求能力。

規劃六週職場實習課程,在職能深化的課程基礎及高職專業能力,規劃入廠專業基儲能力培訓,如工程圖學識圖能力,量具及調教與量測,規劃學長制技術傳承,並考核職場適應性及主動學習的動機。

規劃機械研發設計課程,與逢甲機電輔系產學合作建立微學位學程,引導高中生及技優生畢業大一新生修習機械設計相關的基本課程,介紹產業現況及發展願景,課程的規劃與業師授課並進,核心理論與實作理論的結合,奠定產業專題課程能力。

偏鄉國中工藝教育推廣與技職人才實務培養的產學合作實踐

走訪花蓮國豐、新城、台東知本、南投信義、同富及埔里、台中崇倫等國中,分析從校方行政輔導到工藝課程內容多元、推廣、深化與普及情況,地區產業經濟環境、家長職業類別、教育水平、家庭結構情況。相對國中端校方及家長對工業技職教育方針認知情況。

訂定深化國中工藝課程教育及建立工藝課程教學重點國中,引導偏鄉弱勢原民國小學生就讀工藝教學重點國中。

永詮機器提供學生實習機會,安排在不同部門進行實習,並提供實習津貼、專業指導及實習評估,幫助學生獲得實務經驗。同時與學校合作設計實用的專業課程,並安排企業內部專家擔任課程講師或實習導師,確保課程內容與產業需求對接。

永詮在機械產業及技職教育領域的綜合性創新與實踐,涉及智慧機械技術的核心能力建構、產學合作及實習計劃等方面。通過對產業需求的深入分析及針對性的教育措施,顯著提升了技職人才的實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實踐了人才培育的永續性。這些措施不僅促進了產業的技術升級,也提升了學生的職業前景,展現了深遠的影響力和擴散性。

技職教育的挑戰與未來轉型:對接產業需求與推動終身學習

技職教育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技術更新速度快、產業需求與教育內容不匹配等。未來,技職教育將需要更加注重與產業需求的對接,實現教育內容和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這意味著教育體系需要不斷更新課程內容,增強實務操作訓練,同時提升教育靈活性,以滿足不同背景學生的需求。此外,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將成為未來的重要趨勢,以確保人才能夠持續更新技能,應對快速變化的工作環境和技術挑戰。

強化產學合作與技術創新:推動中小企業參與與跨領域人才交流

為增加中小企業的產學合作意願,促進更多實習集合做機會,可增加產學合作的資金支持,推動跨領域合作,將機械工程、資訊技術、數據科學等領域的專業知識整合起來,促進全面的技術創新。同時建立人才交流平台,促進技術人才在產業、學術和研究機構之間的流動與合作,產、官、學相輔相成。

強化工業技職教育:從企業參與到核心能力深化的全方位策略

為了提升工業技職教育的質量與吸引力,需從多方面著手。首先,增強企業參與度至關重要,建議鼓勵企業積極提供實習機會、參與課程設計及資助教育項目,確保教育內容能滿足實際需求。同時,應強化學生的實務操作經驗,增加校內外的實習與實作機會,以提高其工作能力與職場適應性。此外,提升教育靈活性,如開設短期專業課程與夜間班,讓在職人員及不同背景的學生能夠獲得適合的教育與培訓。

在引導工業技職就學人數方面,需透過質性研究了解各地區國中工藝課程的實施情況,並分析地區產業經濟環境及家長對工業技職教育的認知。深化國中工藝課程教育的計劃也應該加強,特別是針對偏鄉及弱勢原民國小學生,以培養他們對工業教育的興趣。

為了培育工業技職核心能力,建議規劃以智慧機械技術為基礎的能力深化課程,導入業師授課與產業實作,並結合證照訓練,以減少學用落差。此外,實施職場實習課程,基於職能深化課程,提供專業基礎能力訓練,並實施學長制以促進技術傳承。 在機械產業專業技能方面,需提升機械產業的研發技術,包括機械結構剛性、振動及精度技術的知識建構,並透過業師及教授協同教學,落實人才培育與技術轉移。最後,建構智慧機械技術系統架構,整合設計、研發及製造等多方面,並聯結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申請經濟部相關補助計劃,以提升產業的研發能力與人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