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造纖維產業是紡織業的關鍵產業,因應國際趨勢,朝向減碳和循環回收發展
台灣人造纖維產業是帶動台灣紡織業發展的最上游關鍵原料產業,業界歷經多年努力轉型與研發投入,充分供應國內紡織中、下游產業優質的原料素材,同時行銷國際,是紡織產業最重要的一環,觀察台灣紡織纖維需求結構,台灣缺乏天然纖維原料,中、下游紡織業使用來自石化原料(例如PTA、EGA、CL)的人造纖維的比例高達80%以上。因應國際需求轉型採用各種回收原料,來自陸、海、空、包括寶特瓶回收、海洋廢棄物回收、甚至空氣中的碳捕捉回收等。歐盟提倡封閉式循環的回收,物理上的回收,要先分類完成,例如衣服到衣服的回收,單一材質的回收,新光紡織也有推動全衣循環,這都需要時間去完成。產業依照品牌商需求,配合往減碳的方向去發展。
台灣紡織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為國內重要創匯產業的主要原因,即在於紡織上游人造纖維原料產業的尖端製造與及研發,能充分供應國內紡織中、下游的織布業,以及成衣業優質平價的高科技、高機能,以及環保性纖維素材。歷屆的世界盃足球賽,奧運賽事、以及各種國際知名運動賽事,國際運動品牌商採用台灣「機能性環保紗」製成的球衣、運動服裝,是運用台灣生產的100%寶特瓶回收環保紗,同時加入輕量化、彈性與吸濕快乾功能,不只排汗快、輕量舒適,同時兼具環保時尚。台灣的人造纖維產業在國際中也是發展優良的頂尖企業。
未來需強化AI及資訊管理等專業人才發展
但目前產業面臨中國大陸、以及東南亞新興經濟體價格競爭,競爭方除了政府支持、人力成本低廉之外,同時進口有關稅保護,出口有FTA提供競爭優勢,我國進口關稅偏低、又欠缺FTA的簽訂優勢,大多企業經營困難。
人才分門別類,不論化工、機械、電機、電子、行銷、研發及結合智慧化的AI等人才,都是產業需要的人才,未來更需要加強AI、資訊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
留住及培養內部人才,提升優秀移工至幹部階層來應對人才短缺問題
台灣人造纖維產業持續整合發展,並強調價值創造,避開價格競爭。產業必須要汰舊換新、製程創新,朝向智慧化、創新、高值化與差異化發展,創造特色,才能在價格紅海廝殺之中維持盈利,產業才能繼續成長,並投入設計研發,留住人才,培養人才。
人才的因應策略包括找尋人才不易,則轉而留下人才,當在國內無法找到儲備幹部時,移工中如有表現優良者,也會朝向幹部階層提升。
產業亟需具備國內外行銷、技術及智慧化人才
產業在研發人才、行銷人才(國際競爭激烈,行銷人才不但應注重國內行銷,也需要培養國際行銷專才)、技術人才(包括電機人才、機械專業人員)仍是產業最重要的人才類型。同時要具備互聯網等智慧化知識。
但目前不僅欠缺優秀人才,產業更嚴重缺工,缺乏現場輪班人員,人工不足導致生產線產能無法開足,也是企業目前普遍的問題。
透過產學合作和寒暑期工讀及公會辦理培訓課程培育人才
各家會員廠商培育優秀人才的策略不盡相同,有透過產學合作計畫培育優秀人才,透過建教合作、提供寒暑期工讀、獎助學金、設備捐贈、業師授課…等方式。由於法令上的規範,建教合作所培育的人才,並不侷限於就職於培育公司,人員均可以自由選擇服務公司,對培育人才的公司也成為一項困擾,往往培育的人才卻不能為公司效力,造成人才流失。所以培育公司內部人才,朝向不同領域發展,也是部分公司培育優秀人才的另一種運用方式。
電子產業的磁吸效應使其他產業難以競爭,亟需政府制定政策來平衡產業發展並吸引人才。
技職人才的培育是未來工業的根本,應該加強、加廣面向培育,讓人才各盡其能。目前我國大學吸收學子,技職人才越來越少,兼之產業的發展不平均,尖端電子產業、半導體產業磁吸效應,造成其他產業無法有效吸引優秀人才,人才的缺乏更會造成競爭力不足。必須仰賴政府有效的政策來平衡產業發展,提供優秀人才誘因。
強化技職教育與人力政策以應對台灣少子化危機
台灣少子化已經造成國安危機,由於少子化,學校無法招滿學生,多所學校停招。而年輕人吃苦耐勞的韌性亟需加強。國家的人力政策有需要進一步檢討。政府應在學雜費補助、免費就學…等面相多多支持。同時提高技職教育未來人才培育的誘因,落實課程內容,同時往下紮根,與產業實際需求相結合,與時俱進,培養即時可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