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合作是提升技職教育質量的關鍵
台灣技職教育體系相當完善,涵蓋了從高職到科技大學的多層次教育。然而,近年少子化趨勢,技職院校在招生上不僅需要與一般高等教育體系競爭,還需面對自身多元學制之間的競爭,這使得招生困難度加大。
此外,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企業對於技職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演變:許多企業希望能夠招聘到具備跨領域能力的專業人才,而傳統技職教育往往偏重於單一技能的訓練,這導致了學用落差的問題。
產學合作是提升技職教育質量的關鍵:學校端可以透過與企業的緊密合作,能夠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例如與企業進行技術合作,在學術端與實務端進行結合,亦或由企業提供實習機會,讓實習生能夠在實際工作中獲得經驗。
在此同時,政府也在積極推動產學合作的相關政策,建立產學連結育才平臺,促進產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些措施不僅能夠提高實習生的實務能力,還能幫助企業培養所需的人才,形成良性的循環。
運用產學資源解決人才短缺之窘境
全球傳動深耕產學合作,長期投入產、官、學三方合作,結合產學合作近33個校院科系,執行「訂單式學程」、「產學攜手合作計畫」、「產業學院學程」、「產學訓合作訓練」等計劃已達十餘年,主要解決學用落差,以及解決人才短缺之窘境。
實習生入職後,多數企業對實習生之培育方式,仍以一般員工訓練方式執行。殊未考量實習生在社會化層面發展是否完全,學校教育(推式)和企業訓練推動方式(拉式)在培訓的出發點有著相當大的落差,易使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產生價值偏差。考量實習期間需協助同學進行社會化及工作適應,由公司配置專員,結合學校老師及職場進行多方輔導,安排定期與實習生面談、老師定期實地訪視等作法,了解實習期間狀況,穩定實習生工作及心態上的正向成長。有鑒於此,近幾年公司內部每年實習生留任率均達五成以上,足見輔導之重要性。
其次就是學習成長方面,多數企業仍以畢業後再轉任正職方式看待,時序上等同較一般正職員工多耗費了實習期間的時間。加上企業往年主管訓通常僅正職才有資格安排,對於人才留任上力道較弱。於是在近幾年我們發展出創新訓練方式,以「練能力、給舞台、功名成」的概念,跳脫過往多數企業年功序的概念,以及實習生都需要待畢業後留任才會安排培訓的立場。作法就是由單位提案遴選具潛力的實習生,於實習期間額外安排基層主管訓,完訓時以成果發表會進行能力驗收,並給予掛階主管職(至今已有三位),讓能力不再被年資或身份限制。除可強化人才留任,亦可培養年輕管理幹部。公司同時也憑藉此創新作法,受到2023年國家人才發展獎肯定。
技職教育合作的期許與建議
企業端
近年來多數企業也逐漸意識到產學合作的重要性,產學合作在當前教育與產業環境中扮演的角色日趨重要。但隨著企業對人力資源需求的增加,產學合作不僅是為了人力供給,更是為了提升實習生的實務能力與職場適應性。殊不知實習入職後才是產學合作的開始,除強化實習生在專業、人際及社會化等領域之技能,並給予發揮之舞台空間,方能達留才之效。
政策面
由於產學合作涉及多個部會的協同合作,但目前的協調機制尚不夠完善。雖說目前已有建立跨部會協調平台,整合各部門的資源和政策,促進產學合作的整體效能。但實際運行上
企業需要面對各部會計畫不同的窗口以至於無法快速的了解政策內容,期望能有專門功能性小組主導此政策,以強化產業能更順利對接政府育才新策略。